EP67|訪宋瑞文談烏山頭水庫之亂——真相是污染?還是被忽略的契機?
-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 TRENA

- 2天前
- 讀畢需時 25 分鐘

所有頻道位置:
ApplePodcast : https://pse.is/3b5vgj
Sound On : https://pse.is/3jkcex
Spotify : https://pse.is/3bvnkh
KKBOX:https://kkbox.fm/0t013F
一、TRENA散步陪你聊 - 宋瑞文——〈烏山頭水庫光電效益〉文章作者、能源議題觀察者
最近「烏山頭水庫太陽光電」的議題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有人擔心可能造成「水質污染」,也有人質疑會「破壞生態」,甚至有醫師公開發文表達憂慮。然而,在眾多意見與情緒交鋒之中,我們更應該回到事實本身。宋先生的文章不僅聚焦台灣現況,還引用了大量日本官方資料與研究報告,展現出相當深入的研究與比較分析。
當初之所以撰寫此文,起因於烏山頭事件。平時長期關注日本水上光電議題,熟悉日本光電清潔方式。撰寫國外案例的好處在於能從不同立場辨析資訊,避免陷入單一觀點。過去撰寫過日本相關廠商清潔太陽能板時僅使用清水,即使使用專用清潔劑,也屬極為溫和、對人體、動物與環境皆無害的配方;若仍有疑慮,也可完全不使用。然而,近期社群上許多討論多以日常經驗推斷,認為清潔玻璃必須使用清潔劑,導致誤解與爭論難以釐清。
2019年9月,日本千葉縣山倉水庫遭遇了60年來最強的五大颱風之一——法西颱風(Faxai)。由於颱風威力異常強大,當地的水庫浮動式太陽能電站受到損害,必須進行重建工程。事後,日本方面針對設計與結構進行了強化,系統修復後持續運作至今,並未再出現問題。然而,在台灣,類似事件卻被引用為「水上光電失敗案例」,甚至被誤解為此類技術「不可行」的證明。
日本在海上光電的研發上,目標正是確保系統即使在強颱等極端天候下,仍能穩定運作。水上光電不僅能節省地面空間,還能降低水分蒸發、減少林木砍伐,對環境具有正面效益。同時,從生活用水的角度,水上光電是抑制藻類增生的有效方式。藻類大量繁殖會造成水質惡化,甚至危及人體健康,控制藻類,等於減少毒害,其實是在「救命」。
在加州能源專欄也曾指出,水上光電能遮蔽陽光、減少蒸發並抑制藻類生長,對葡萄酒產區灌溉用水的水質與蓄水量都有明顯改善。美國著名葡萄酒產地希爾茲堡市公共建設部長Terry Crowley也肯定其成效。水上光電涵蓋的面向很廣泛,優缺點都有,重點在於希望光電能發展得更好。然而,多年來鮮少出現關於水上光電「污染或清潔問題」的質疑,如今在台灣卻掀起如此大的爭議風波,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日本對農業與農村發展始終充滿熱情,積極為農村尋找新的出路。水上光電的推動,正是其中的重要助力之一,甚至說水上光電是「救星」。例如,布袋蓮大量吸水、造成農家困擾的問題,就能透過水上光電的覆蓋得到改善。此外,水源區被視為自然生態的一部分,水上光電設施甚至能成為鳥類的棲息地。相較之下,台灣在討論這類議題時的思考角度與國外相當不同,往往牽涉到政治角力,這確實讓人感到遺憾與困擾。
關於選址與區位方面,日本地方政府濱松市就制定了指導原則,列出十七類禁止設置與十七類需審慎評估的區域,作為開發依據,確保太陽能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相較之下,台灣在這方面的討論仍顯不足。濱松市是日本太陽能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其行政程序透明,若有未出席會議者須提供書面會議紀錄,且所有會議紀錄均完整留存,發展並未受限。因此,面對水上光電的推動,重點在於建立完善的規範與透明機制。
日本水上光電的潛力高達38.8GW,相當於「數十座核電機組」的發電量。日本經產省於2025年3月發布水上光電可行性調查報告,針對全國55座水力發電廠水庫進行評估,排除不適地點後,約有11平方公里水面可設置太陽能板,指的是太陽能板實際占用的面積,而非整體水面。根據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簡稱NEDO)的《再生能源白皮書第二版》,水上光電的發電成本約每度10日圓(約新台幣2.5元),且仍有下降空間。雖然目前水上光電僅占全體太陽能的0.5%以下,但其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宋先生建議若在網路上看到「光電污染」或「綠能破壞環境」等相關貼文,應保持理性與批判思考。可先查閱政府機關、可信媒體或學術機構發布的資料,了解事實真相;同時也可參考國外相關案例,從多元角度判斷資訊的可靠性。若發現明顯的不實訊息,應理性留言澄清,或使用Facebook等社群平台的檢舉功能,共同維護正確的資訊環境。
TRENA觀點:
由於社會信任不足與資訊落差,導致了「烏山頭」事件。其實,只要多一分查證與理解,謠言的力量就會少一分。今天非常感謝宋瑞文來到節目,帶領我們從烏山頭事件出發,看見更寬廣的視野——綠能不是危機,而是引領台灣與世界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契機。
二、TRENA散步陪你聊 - 小英推薦看的:電力結構黃金交叉》
(一)能源結構與政策里程碑
1. 正式進入非核家園:
隨著最後一部核電機組運轉執照於2025年5月17日到期,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時代。電力結構的兩大黃金交叉:2022年綠能發電佔比超過核電。2024年燃氣發電佔比超過燃煤發電,實現火力發電結構「增氣減煤」的轉變。
2. 核電角色澄清:
核電並非台灣主要發電來源(近10年高峰為2014年16.3%)。
3. 再生能源佔比成長:
綠電佔比從2016年的4.8%大幅成長至2024年的11.6%(預計2025年8月達12.4%)。
4. 20%目標延遲:
原定2025年再生能源佔比達20%的目標,因用電需求大幅增加,預計將延遲至2026年11月達成。
(二)再生能源主力推動成果
1. 太陽光電:
裝置容量從2016年1.2GW,大幅增長至2025年8月的15GW,實現超過十倍成長。推動主軸:屋頂型太陽光電(包含畜禽舍、工廠)累積超過9GW,提前一年達成目標;地面型則因農地使用問題面臨較多挑戰。
2. 離岸風電:
透過「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三階段選商,截至2024年底裝機容量已超過3GW。國際地位:排名全球離岸風電裝置總量第五大,取得世界級成果。
3. 市場化趨勢:
再生能源躉購費率迅速下降,太陽光電躉購費率降幅約六成(2010年至2025年)。離岸風電走向企業購電(CPPA),部分業者以零元出價,可望逐漸縮小台電的電價成本。
(三) 穩定供電與電網韌性
1. 供電充裕度改善:
2016年全年供電綠燈(備轉容量率大於10%)僅50多天。2020年:達到全年亮出供電綠燈的里程碑,此後更能維持全年300天以上供電綠燈。
2. 電力大建設時代:2016至2024年新增火力機組、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裝置容量,以滿足台商回流和半導體產業擴廠的新增用電需求。
3. 電網韌性強化:為應對數次全國大停電事故(如815、513、303),經濟部提出「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全面提升電網面對突發事故的應變能力。
(四) 減碳與空污改善
1. 空污排放量下降:
透過火力發電「增氣減煤」結構轉換及後端空污防制設備投資,台電空污排放量從2016年的10.7萬噸降至2024年的3.4萬噸,改善幅度約七成。
2. 電力排碳係數降低:2024年電力排碳係數為$0.474 \度,較2016年的$0.53 \度下降10.6%,主要歸功於轉用較低碳的燃氣發電和大量建置再生能源。
3. 淨零挑戰:台灣人均年均碳排放量約11公噸,仍高於日、韓及歐盟國家,顯示邁向2050淨零目標仍有挑戰。
TRENA觀點:
當初推動再生能源時,未預想到其中的正面效應與能源安全上的重要性。然而今年是很特別的一年,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到發展再生能源所帶來的多重益處——在面對災害或戰爭等突發情況時,再生能源更能發揮關鍵作用,成為緊急應變與救災的重要力量。
三、一週綠能新聞
(一)國內新聞
1.台南「校校會發電」年回饋金突破7600萬
台南市274所學校幾乎百分百設置太陽光電系統,總設置容量達133MW,每年可發1.8億度電,帶來超過7600萬元回饋金。
僅剩4校因文資管制、建物老舊或樹蔭遮蔽等客觀限制尚未裝設。成功國小新校舍屋頂太陽能板設計恐影響赤嵌樓景觀,將研議改採平鋪式設置。教育局強調,校園光電將持續朝「安全、穩定、永續」方向推進。
TRENA觀點:
台南市已有274所學校幾乎全面設置太陽光電系統,顯示綠能推動成效卓著。部分民眾擔心太陽能板的設計可能影響赤嵌樓等歷史景觀,市府將研議改採平鋪式設置。實際上,有些宮廟與社區早已自發安裝太陽能設備,展現地方對再生能源的高度接受與積極實踐。
(二)國際新聞
1.菲律賓能源監管會批准142億披索電網連接,全球最大太陽能廠動工在即
菲律賓能源監管委員會批准Terra Solar Philippines建設價值142.47億披索的專用輸電設施,連接該國最大規模的35億瓦(3.5GW)太陽能計畫與呂宋電網。
該計畫由Meralco集團與Vena Energy合資,總投資額達2000億披索,預計第一階段將於2026年2月商轉,供應馬尼拉配電公司850MW基載太陽能電力。計畫分兩階段推進,將對區域再生能源競局產生多層次影響,推動菲律賓2040年再生能源占比50%目標。
報告建議台灣太陽能設備製造商評估參與菲律賓大型儲能系統供應鏈的機會。不怕戰亂燃料短缺,太陽能成為葉門的能源救星。葉門因內戰長期缺電,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資助興建的亞丁太陽能發電場於2024年7月完工上線,發電容量120MW,每天可供15-17萬戶使用,第二階段計畫將倍增容量。太陽能發電不需燃料運輸,在戰區也能持續發電,改善當地醫院、學校等民生用電穩定性。專家認為,此案將成為觀察「太陽能系統在戰區能否撐得住」的重要例子。
TRENA觀點:
菲律賓批准投資142.47億披索建設專用輸電設施,串聯最大規模3.5GW太陽能計畫與呂宋電網,預計2026年商轉,推動菲律賓2040年再生能源占比50%目標;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資助的葉門亞丁太陽能電場則在戰亂中穩定供電,凸顯太陽能的戰略價值。對台灣而言,除可借鏡他國大型專案經驗,台灣太陽能設備與儲能系統製造商應評估參與菲律賓大型儲能系統供應鏈的機會,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發揮產業優勢,在國際綠能競局中掌握機會。
2.不怕戰亂燃料短缺,太陽能成為葉門的能源救星
葉門陷入多方內戰中已久,各方打仗總是要攻擊對手的能源設施,戰亂中燃料也短缺,因此經常電力供應不上,是全球最缺電國家之一。面對炎熱的夏日,沒有冷氣讓葉門人民苦不堪言,不過不需要燃料的太陽能,成為葉門的能源救星。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資助興建亞丁太陽能發電場,於2024年7月完工上線,為葉門持續30年的電力危機帶來一線曙光,葉門沒電的原因也很明顯,南北分裂、統一後很快又內戰戰亂,基礎建設受戰亂摧毀,要有電也難。亞丁太陽能發電場是葉門第一個大型太陽能發電計畫,發電容量120百萬瓦,每天供電量可供15-17萬戶使用,第二階段計畫將進一步倍增發電容量,供應更多家戶用電。
儘管葉門陽光普照,葉門有廣大沙漠地帶可利用,太陽能又是戰亂地帶的最佳能源之一,因為不需要燃料供應,雖然發展能源安全與強韌性,通常著眼於分散式的太陽能,而非集中式的大型計畫。2023年,亞丁太陽能發電場上線以前,太陽能只占葉門所發電力的10.4%。未來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過去因為經常停電,許多生鮮食品都會損壞,葉門商店只能默默承受損失,如今希望藉由太陽能,穩定供電能讓這個戰亂摧殘的國家,民生能有些為改善。另一方面,葉門內戰短時間內還沒有停息的跡象,即使是亞丁為國際承認政府的首都,也有遭戰火威脅的機會,屆時世界將會知道,大型太陽能計畫,在戰爭中的強韌性,到底是如何。
TRENA觀點:
葉門長期陷入多方內戰,各方往往攻擊對手的能源設施,加上燃料短缺,使電力供應經常中斷,成為全球最缺電的國家之一。在此情況下,不需燃料的太陽能成為葉門的能源救星。專家認為,這是一個重要指標案例,可觀察太陽能系統在戰區是否能支撐當地基礎需求,是值得長期觀察的案例。對台灣而言,太陽能依賴自然資源、不需燃料運輸的特性,提供了寶貴參考,顯示提升太陽能占比對能源韌性與安全的重要性。
1008 EP 66|農電共榮實踐 × 全球綠能新變局:晁陽邱信富談農電共生與能源署新局
一、 TRENA散步陪你聊 - 晁陽能源科技董事長 邱信富談從「農電共榮」到綠色經濟
1. 請您和聽眾分享一則綠能鬼故事(謠言),如何回應?
最常聽到的一個「綠能鬼故事」就是——有人說「農業綠能都是做假的」。這樣的質疑讓我深刻體認到,唯有用行動與成果證明,才能讓大家真正看到綠能與農業結合的價值。面對謠言最好的方式,是用實際成果讓事實說話。
TRENA觀點:
我們一直相信「農電共榮、共好發展」是未來的方向。剛開始推動時,社會上難免有人戴著有色眼鏡看我們,懷疑這樣的模式是否真的可行。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加倍努力,用實際成果讓大家看到農電共生的價值。只有當社會真心看見、真心信服,我們才能走得更長遠,讓農業與綠能真正攜手共榮。
2. 在2013年選擇在麥寮6.7公頃土地上推動「農電結合」時的初衷和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原本從事金融服務業,來到麥寮其實是個意外。當時朋友邀我一起投資光電,起初並不感興趣,但股東們認為這是創新——將太陽能結合農業、在溫室屋頂設置光電的構想,讓身為農家子弟的我深受觸動,於是成為小股東,但是並沒有介入經營。當時標下22座電廠、總容量約7MW,但農業並非擺在最優先。我心想:既然我最懂農業,那就由我來做!於是背負所有債務,憑著一股勇氣與信念投入其中,因為相信,這不只是有價值的事,更是有未來的事。
一路走來挑戰真的很多。第一個挑戰是投資規模——以前在金融業,習慣的是大型投資案;但到了農業領域,相對規模小得多。管理上又不像金融那樣有明確框架,常常得自己摸索、邊做邊學。一開始試著建立完整架構、嘗試各種可能,但過程中挫折不斷,原本的期待也一度落空。產品不好銷售,我們就轉型做休閒農場,投入服務業,推動環境教育與食農教育。沒想到光是取得執照就花了七、八年,這段過程非常辛苦。
這條路並不容易,環境條件也不理想,落差很大。我們堅持不用農藥、不用化肥,以天然方式耕作,並以養蟋蟀作為生態指標,甚至成立蟋蟀企業,探索蟋蟀活動與未來食物的可能性。我們以「六級化」思維發展——從種作物、做商品、辦體驗、推行銷到建立品牌,一步步實踐。過程中雖然累積了許多經驗,但也體會到:經驗並不代表成功。唯有找到正確的主軸與合適的作物,事業才能持續發展、走得長遠。
過去我們曾種菇、種過貓,產品雖成功銷售,但整體效益不佳,一公頃的產值仍偏低,並非長遠可行的發展方向。後來我們甚至推出「菇貓水餃(Good Mall)」,結合從土地到餐桌的體驗廚房,然而,這樣的模式仍受限於規模,難以放大。這些經驗讓我更確信——要讓農電共生、永續發展,關鍵就在於找到「對的作物」。
要讓事業發展壯大,「放大」非常重要——不僅需要市場,也要有技術的支撐。為了找到合適的方向,我花了很長時間不斷尋找與嘗試。2020年7月7日,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轉折點。那時我認為未來的潛力應該在「農電共生」,而非「漁電」,因為漁電風險高、變數多。但政府的政策方向當時主推漁電,所以我選擇繼續堅持、努力找出最適合的作物。終於,我找到了——薑,這是一個極具潛力、非常值得推廣的項目。
3. 為什麼「薑」才是農電共生的理想作物?
太陽能溫室對農業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優點。首先是保護的效果。像丹娜絲颱風時,雲林、台南、嘉義許多農民自建的溫室因結構不足而被強風吹垮。而太陽能結合的溫室屬於強固型設計,結構更穩定、安全性高,這也成為我們的標準配備。不過,太陽能板會遮蔽部分光線,透光率約僅有60%,因此不是所有作物都適合在裡面生長。我們選擇了「低光照需求」的作物,這些植物在光線較少的環境反而長得更好,也讓太陽能與農業達到真正的共生與互補。
「低光照需求」的作物,在太陽能溫室裡的產量通常比室外更高,因此選對作物非常關鍵。「低光照」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規模和市場,若沒有市場,再好的產量也難以放大。台灣市場規模有限,必須面向國際市場,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因此競爭力是關鍵,結合太陽能,農業成本得以合理控制。溫室自行建造成本高,但與光電結合後,成本負擔大幅減輕甚至免除,充分利用溫室特性,這就是「農電共榮」的意義,讓農業更有競爭力、發展更穩健。
4. 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薑電共生」在台灣綠能與農業永續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因應丹納斯颱風影響,立法委員也推動一項新政策,強調農民不應自行蓋溫室,而是由專業業者興建,再出租給農民。農民若沒有具體項目,可以與我們合作,藉由有計畫的商業經營模式擴大市場推廣,這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很樂意與大家分享如何種植薑,因為從我們的經驗來看,薑是農電共生的主角。農業是主角,綠能則是加強者與保護者。
我們期待農電共生能帶來實質獲利,否則只會流於形式。要賺錢,必須有穩健的商業模式。傳統薑多種在平地或山坡,每年必須換地,因為同一塊地種過薑後就不能再種,必須尋找未種過的地。這也導致山坡地被覬覦,有人甚至砍樹偷種,罰也不怕,只因收入穩定。因此,薑對土地影響大,需要輪作,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偏偏薑又是重要作物,富含薑辣素和薑烯酚,具有發熱、抗發炎等多種健康功效。
台灣傳統種植的薑常面臨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以及根部線蟲問題,導致出口日本的薑無法通過檢驗,目前只能銷售醃製薑。我們採用更新的栽培方式——室內離地栽培、葉子栽培取代傳統土壤種植,避免了線蟲問題。此外,我們的產品不使用農藥,沒有重金屬污染,因此能順利進入日本市場,這是一大突破。葉生薑可於2至3月採收,辛生薑則在5至6月。藉由農電共生的溫室種植,溫室數量越多,太陽能板的設置也就越廣,太陽能與農業形成良性互補。
地面型光電設置困難重重,屋頂型光電又有諸多限制,而溫室光電則是自己蓋屋頂,既能保護農業,也是一項很好的政策。過去光電業者多重發電,輕農業發展,要翻轉這樣的局面確實需要投入不少心力。薑產業化後,未來產量將快速擴大,這對光電發展也是利多消息。不僅日本,歐盟市場也非常青睞我們高品質的薑產品。薑具備ESG低碳優勢,且保鮮期長達24天,品質穩定可靠。
5. 對目前在綠能第一線迷惘中的創業者及工作者說一句鼓勵的話?
綠能對大家都有幫助,請不要氣餒。歡迎大家來農場體驗與教育園區,親身感受吃薑的樂趣。透過體驗,就能理解太陽能不僅僅是能源,它還能做很多事,與產品緊密連結,拓展市場視野,帶來新的思考方式。農電共生產業正逐步成型,自然而然推動綠能發展,成績也非常重要。我們並不孤單,能源轉型必須與農業緊密配合,才能共創雙贏的未來。
二、 一週綠能新聞
(一) 國外新聞
1. 美政府關門...能源部秒停民主黨的氣候專案撥款
美國聯邦政府週三(10月1日)因預算案卡關被迫關門後,能源部(DOE)立即宣布,將取消總計75.6億美元的財務撥款,影響擴及數百項能源專案。這些受衝擊的專案主要是由民主黨治理的州所推動,且跟氣候變遷有關。
美國能源部2日發布新聞稿指出,支持223項專案的321筆財務撥款已然終止,總計為美國納稅人節省75.6億美元。在徹底審查每個專案的財務狀況後,能源部判定,上述專案無法適當推進國家的能源需求、不具經濟可行性,也無法為納稅人的資金帶來正向投資收益。
美國能源部長Chris Wright表示,從上任的第一天,部門便展開審理數十億美元撥款計畫的重要任務,當中許多是拜登政府卸任前數月倉促通過的,無論是以何種商業標準來看,其文件資料都不夠充分。他保證,能源部會繼續審查撥款,確保美國人民的每一分錢都能發揮效用。
CNBC、路透社等外電報導,數小時前,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Russell Vought才剛透過社交平台X表示,我們將取消近80億美元的「綠色新騙局」(Green New Scam)撥款項目,這些資金主要用來推動左派的氣候議程。
Vought直指,推動這些專案的州別如下:加州(CA)、科羅拉多州(CO)、康涅狄格州(CT)、德拉瓦州(DE)、夏威夷州(HI)、伊利諾州(IL)、馬里蘭州(MD)、麻薩諸塞州(MA)、明尼蘇達州(MN)、新罕布夏州(NH)、新澤西州(NJ)、新墨西哥州(NM)、紐約州(NY)、俄勒岡州(OR)、佛蒙特州(VT)、華盛頓州(WA)。能源部並未在新聞稿列出究竟是哪些專案受影響,但表示款項是由負責乾淨能源、能效、電網部署、進階研究、製造業和化石燃料的六個辦公室發放的。
TRENA觀點:
美國政府關門危機竟與再生能源議題牽扯在一起。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羅素‧沃特(Russell Vought)透過社交平台X表示,將取消近80億美元的「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相關撥款項目。這些受影響的專案多由民主黨執政的州政府推動,且多與氣候變遷議題密切相關。以加州為例,該州因氣候變遷導致的野火等災害頻傳,顯示氣候問題日益嚴峻。此舉也讓美國再生能源的發展前景蒙上陰影,令人感到擔憂。
2. 太陽能首度成為歐盟最大電力來源
歐盟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 年第二季歐盟電力結構中,再生能源比重達 54%,高於去年同期的 52.7%。
太陽能成長最快。本季太陽能發電量達122,317GWh,占總發電19.9%。特別是在6月份,太陽能(22.0%)首次超越核能(21.6%)、風能(15.8%)、水力(14.1%)與天然氣(13.8%),成為 單月最大電力來源,寫下歐盟能源轉型里程碑。
各國差距明顯。丹麥再生能源占比最高(94.7%),其次為拉脫維亞(93.4%)、奧地利(91.8%)、克羅埃西亞(89.5%)、葡萄牙(85.6%)。最低則是斯洛伐克(19.9%)、馬爾他(21.2%)、捷克(22.1%)。
能源組成結構方面,太陽能在再生能源中占 36.8%,風能 29.5%,水力 26.0%,生質能等可燃性再生燃料7.3%,地熱 0.4%。成長亮點。與去年相比,盧森堡(+13.5 個百分點)與比利時(+9.1 個百分點)增幅最大,顯示太陽能快速擴張的效果。
TRENA觀點
太陽能作為成長最快的再生能源,不僅在本季發電量達到122,317 GWh,占總發電量的19.9%,更在6月份首次超越核能、風能、水力及天然氣,成為歐盟單月最大的電力來源。這一突破性的成就,象徵著歐盟在能源轉型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步伐,也展現出太陽能在未來能源結構中的核心地位,為全球減碳目標注入強大動能。
3. 日本再生能源棄電量恐創新高
日本因核能發電量增加,風電與太陽能的棄電量(curtailment)正在急速上升,2025年恐創歷史新高。2025年1–8月,九大電網區的再生能源棄電量達1.77TWh(1770GWh),相當於綠能發電總量的2.3%,較去年同期的1.8%大幅增加,已超過2023年全年1.9%的紀錄。(其中九州地區因光電建設遠超當地需求與電網輸配電能力也不足,棄電率高達7.6%;東北地區也因核電回歸與水力發電超預期而使棄電率由2.1%躍升至5.8%。)
福島核災後關閉的反應爐(全國)已有14座重新運轉(共33座商業反應爐),核能被優先調度,使風能與太陽能被迫限發。
衝擊與挑戰
經濟壓力:棄電意味著再生能源業者損失收益,加劇日本綠能投資環境惡化。2024財報年度已有52家綠能開發商退出市場,其中8家破產。投資信心受挫:8月三菱商社主導的財團因成本飆升退出三個離岸風電計畫,顯示投資信心受挫。新增裝置放緩:2024年日本風電與太陽能新增裝置僅成長3.3%,是2009年以來最低增速。
政策目標與隱憂
日本政府計畫到2040年再生能源佔比達50%、核能佔比20%。日本2050年理想目標是70%,但若棄電問題持續惡化,再生能源專案的投資回收將更困難,可能進一步拖慢綠能發展。日本政府正推動跨區域輸電建設,電池儲能與高峰用電引導,以減輕棄電問題,但挑戰猶存。分析人士強調,若缺乏結構性改革,日本電力市場將長期受制於既有核能與電網限制,再生能源發展恐遭邊緣化,進而影響日本能源安全與減碳目標的實現。
TRENA觀點:
日本政府目標在2040年讓再生能源占比達50%、核能占比20%,並期望2050年再生能源可達理想的70%。然而,若「棄電」問題持續惡化,綠能投資回收將更為困難,恐拖慢整體能源轉型進程。儘管政府正推動跨區域輸電、電池儲能及高峰用電引導等措施以改善現況,但挑戰依舊嚴峻。分析人士指出,若缺乏電力市場與電網的結構性改革,日本再生能源恐被邊緣化,能源安全與減碳目標也將面臨考驗,顯示日本綠電發展環境仍待突破。
(二) 國內新聞
1. 經濟部能源署署長由副署長李君禮接任
據了解,為提振能源署士氣,新經長龔明鑫日前已提報行政院,將代理能源署署長長達7個月的李君禮真除代理,行政院於上周已正式核定。至於空出一席副署長,推動綠電業務逾十多年的能源技術組組長陳崇憲升任呼聲高。
能源署前署長游振偉因小二甲光電弊案,遭監察院彈劾,改調參事,李君禮自今年2月底臨危受命代理署長一職迄今,已長達七個月。他的真除,能源署內部都認為眾望所歸,也算是還他一個公道,李君禮明年一月也即將屆齡退休,屆時能源署人事又有一番異動。
至於李君禮副署長遺缺,署內看好技術能源組組長陳崇憲升任呼聲高,相關人士表示,陳崇憲日前經政院人評會考核通過,出任能源經濟農業處副處長一職,也有機會可接觸行政院能源辦業務,但經長龔明鑫不同意商調,有意繼續倚重陳崇憲推動新能源拓展及綠電業務。能源署內部官員認為,陳崇憲負責業務都是光電及風電等開疆闢土工作,相當辛苦,且任事積極,組長一當十多年,的確以他的經歷和資歷,出任副署長一職,適才適所。
2. 穩定供電 表後儲能最高補助5千萬
為鼓勵製造業廣設儲能協助穩定供電,經濟部編列4年50億,明年起首度推出「表後儲能」補助政策,「工業區」與「科學園區」可優先申請,廠商只要在區內設儲能設備並使用國產電池芯,每千度(1MWh)容量就補助500萬元以上,一個廠區最高可拿到5000萬。政府4年計畫編50億,明年起跑,工業區與科學園區優先,火災風險本月公布消防安規指引。
TRENA觀點:
經濟部明年起推動「表後儲能」補助,優先開放工業區與科學園區申請。設置國產電池芯儲能系統者,每1MWh可獲逾500萬元補助,單廠最高5000萬元。政府並將公布消防安規,強化安全與推動產業發展。
談到儲能,外界常聯想到電動車自燃風險,主要因相關消防技術仍在發展中。事實上,燃油車的危險性更高,只是大眾較為熟悉而忽略。隨著政府政策推動與安全規範完善,儲能技術發展將更為成熟,不僅可加速能源轉型,也能降低缺電對電網的衝擊,進一步提升供電穩定性。
251013 EP65 TRENA國慶日後的綠能呼籲:賴總統,台灣綠能控的我們都還在拼!
🔹失落與理解:
早在國慶演說前夕,還苦中作樂地打賭:「總統今年會不會根本不提綠能?」。結果演說當天,綠能議題果真未被提及,那一刻著實令人苦笑,但留下的卻是更深一層的失落與焦慮。這些年來,綠能產業從業人員面臨挑戰,綠能產業的發展一路走來並不平坦。地方反對聲浪此起彼落、錯假訊息持續干擾公共認知,加上政策推動時常受阻,讓許多投入其中的綠能產業從業人員開始懷疑——「綠能,真的還做得下去嗎?」
近期,一群來自綠能產業的從業夥伴發起連署,呼籲「拒絕不肖業者、維護專業形象」。這不僅是一場道德呼籲,更深刻反映出產業內部日益升高的焦慮——大家開始懷疑,國家是否依然與綠能產業站在同一陣線?儘管如此,產業界仍選擇相信,賴總統是一位務實的領導者。或許,賴總統之所以尚未在此刻明確表態,是因為正全力以赴,解那道複雜的能源轉型「數學題」。
🔹我們面對的綠能數學題:
國慶日前夕看到一篇媒體投書投書:賴總統 請問綠能還要不要做?
如果要認真討論綠能,就必須回到一個最基本、卻也是最關鍵的核心——數學。這不是一句空泛的口號,而是一組組可以被驗算、可供追蹤的實際數據。賴總統在能源政策中訂下目標:到2030年(民國119年),再生能源佔比要達到30%。這是一項明確且具挑戰性的承諾。若換算成實際電力需求,這代表必須供應約920億度的綠電,才能支撐整體國內用電需求。
我們不妨回頭參考一份官方資料。根據政府公布的《表3-1 再生能源未來目標》,其中清楚列出了各類型再生能源在113年(2024)、119年(2030)以及121年(2032)的裝置容量目標,以GW(百萬瓩)為單位進行規劃與預估。
這個目標乍看之下很亮眼,但問題也隨之浮現——實際進度遠遠落後。以太陽光電為例:2024年全國累積裝置容量僅約14.3GW,而2030年的目標是31.2GW。這表示未來6年必須新增將近17GW,平均每年要新增接近3GW。然而,2024年的實際新增量只有1.86GW,顯示出極大的落差。
離岸風電的發展情況,也面臨類似的困境。前任經濟部長曾表示,原訂於2025年達成的裝置容量目標,將延後至2026年實現。根據目前進度,全台已完成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約為5.0GW,而政府訂下的2030年目標則是10.9GW——這代表未來五年內,必須新增約7GW的裝置容量。
在3-1與3-2期中,已有部分案場發生流標,或開發商宣布退出,預估將減少約1.8GW的裝置容量。而截至目前,真正進入開發階段、具備實質進展的案場,僅剩下約1至2GW。在這樣的條件下,若要如期達成10.9GW的目標,將會非常艱難。
再將目光轉向地熱發電,挑戰更是顯而易見。截至2024年,全台地熱的裝置容量僅約0.007GW,而根據政府目標,2030年需達1.2GW,2032年更上調至1.4GW——這代表在短短六年內,裝置容量必須成長近170倍。然而現實是,目前國內地熱仍處於探勘階段,距離真正進入大規模開發,仍有一段距離。在此情況下,若能在2030年前達到0.1GW的實質裝置容量,已可視為極為保守的樂觀估計。
所以,我們試著把這道能源轉型的「數學題」算了一遍——假設太陽光電最終只能達到20GW、離岸風電實際落在9.1GW、地熱如前所述達成0.1GW,再加上水力、生質能等相對穩定的綠能來源,推估至2030年,全體再生能源的年發電量恐怕僅能落在750億度左右。與所設定的920億度目標相比,仍存在高達170億度的缺口。
我們提出這些數字,並不是為了批評,而是希望誠實面對現況:以目前的進展速度來看,實現政策目標的機率極低,恐難如期達成。如果不及早盤點現況、調整策略與執行節奏,時間拖得越久,未來社會與產業所需承擔的成本與代價,只會不斷攀升,終會面臨更高昂的代價。
🔹結語: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致賴清德公開打氣信:綠能這條路陪你走下去
賴 總統 您好:國慶日那天,當您站在總統府前發表演說,我們守在螢幕前,心中有個小小的期待:您會不會提到風電?會不會提到光電?會不會重申能源轉型這條路,是台灣不能回頭的選擇?但當演說結束,我們靜默幾秒,答案揭曉——沒有。一字未提。
那一刻,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綠能議題在公開論述中的缺席,更像是我們這些年來共同努力的方向,正被悄悄冷落。但 總統,我們沒有氣餒。我們選擇寫下這封信,只想讓您知道,我們還在,而且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產業,是一整群堅持再生能源價值的人。
我們是「綠能控」,來自各地的實踐者,我們不只是再生能源從業人員,更是你我身邊的「綠能控」:來自NGO、公民團體、學界、智庫、媒體、公務體系、台電與施工現場的第一線人員。我們有人在努力發綠電,也有人在做風場規劃;有人寫政策,也有人監督制度;有人做研究,也有人參與政府與地方協調。我們角色不同,但有一個共通點:我們相信,再生能源是台灣最值得堅持的路之一。
我們知道這條路很難,但不能不走,綠能從來不是輕鬆的選擇。它涉及空間與土地使用、涉及人與人的協商、也涉及制度與政治的博弈、甚至涉及國家安全電網韌性。我們面對的挑戰包括中央跨部會的溝通協調失靈、地方溝通的阻力、假訊息的攻擊、個案弊端的放大、政策方向的反覆,還有制度內部繁瑣的審查流程。
更令人沮喪的是,來自不同政黨的政治性攻擊。當再生能源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只要能激起情緒、爭取選票,就有人不惜扭曲事實、抹黑政策方向。從「光電毀田」、「風電毀海」到「圖利財團」、「全民買單」,我們早已見怪不怪。我們願意被檢視,也更願意投入心力,參與台灣在環境保護、農漁共榮、綠能人才培育以及地方創生上的重建與轉型工程。因為我們知道,能源轉型不該只是電力問題,更是整體國土治理與社會共好願景的延伸。但我們不該被妖魔化。
能源轉型是一場國家級的長程工程,需要的是穩定的政策推動與務實的社會溝通,更需要跨越政黨與選舉週期的基本共識。這不是誰的政績,而是台灣的生存策略。再生能源是我們的選擇,也是台灣的機會。我們不是為了太陽才做光電,不是為了風才做風電,而是因為我們清楚,這是台灣產業競爭力、能源安全與氣候承諾的基礎。
過去這幾年,我們看到台灣離岸風電站上全球第五,太陽光電撐起白天近兩成用電需求。我們也看到外資願意繼續投資,年輕人選擇把永續當作終身志業。我們看見了一條艱難卻值得的道路。這一切,不該因為沉默而停擺。
總統,我們願意繼續努力,也希望您能堅持方向。您是唯一能夠帶領行政體系與社會共識的領導人。如果您選擇沉默,訊號就會模糊;如果您選擇保守,系統就會停擺。但若您選擇堅定,我們也一定會撐著走下去。我們不是為了獲得掌聲,而是希望這條路被記得、被肯定、被延續。因為有我們挺你,您一定可以。
總統,我們不是在唱衰綠能,我們是在挺你。因為你一句話,可能就能讓這些被卡住的案場動起來,讓行政系統重新動起來。外資還在,年輕人還在,綠能人在等你下達重新啟動的指令。我們也在。你或許不那麼喜歡綠能,但如果你願意堅持,我們就陪你堅持。因為有我們挺你,你一定可以。
變局中,奮起的新臺灣 總統發表國慶演說
TRENA結語:
經過十年的努力,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已躍升為全球第五,吸引了多家國際投資大廠深度參與,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版圖中的重要一環。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投身再生能源,視其為職涯的起點,展現對永續未來的承諾與期待。
在今年的國慶演說中,賴總統清楚表達了對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的堅定立場,這不只是產業政策,更是國家安全的核心戰略。總統選擇堅定站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我們也會陪您一起走下去,也期待行政團隊能夠更有魄力、更有勇氣,勇敢面對挑戰、穩健推動改革。此刻,最需要的,是整個能源轉型系統真正「動起來」——讓能源轉型不只是目標,更是全體台灣人攜手完成的共同工程。在變局中奮起,這就是新台灣的樣子。




留言